联合国安理会将在9月19日对一项关于解除对伊朗制裁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。然而,由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反对,这项决议几乎没有通过的可能性。因此,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有可能从9月27日起重新生效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9月18日对媒体表示,制裁的恢复“几乎不可避免”。
当被问及是否已经决定重启“快速恢复机制”时,马克龙在以色列第12频道的采访中回答:“是的,我认为是这样,因为来自伊朗方面的最新态度并不严肃。”
“快速恢复机制”是欧洲三国于8月底启动的一项条款,旨在处理《伊核协议》中的违规行为。如果协议签署国认为伊朗违约,便可以自动重启2015年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的所有制裁。这些制裁包括对伊朗的常规武器禁运、限制伊朗的弹道导弹计划以及冻结伊朗的资产。
展开剩余78%在9月19日的投票中,解除制裁的决议草案以4票赞成、9票反对和2票弃权的结果被直接否决。这一结果标志着“快速恢复机制”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一个“引爆器”,而非其原本的调解工具。
这一过程的背后,并非简单的西方国家与伊朗的对抗。相反,背后是一场涉及美国、欧洲、伊朗等多方的大国博弈,围绕“快速恢复机制”展开了复杂的政治算计。
尤其是英、法、德三国,在8月28日联合向安理会表示,他们掌握了伊朗违约的“明确证据”,正式启动了这一机制。这一行为背后有多个动机,包括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和对盟友关系的维护。有分析认为,这一举动可能是欧洲在中东问题上最后的发力点,因为一旦该机制失效,欧洲在该地区的话语权将大大削弱。因此,三国在此时选择站队,协调一致处理伊核问题,以此修复与美国之间的关系。
然而,这一举动却遭到伊朗的强烈反对,伊朗指责欧洲的行为是非法且带有政治偏见的,并警告如果制裁恢复,后果将由欧洲承担。俄罗斯代表涅边贾也严厉批评英法德将安理会当作政治施压的工具。
讽刺的是,伊朗曾提出一项“合理可行的计划”以避免局势升级,却被欧洲拒绝,表明其决心不再进行对话。这种情况凸显了外交机制在大国博弈下的无力感。
此外,投票前一天,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制裁“几乎不可避免”,并指责伊朗在谈判中态度不严肃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伊朗方面曾表示为了避免危机,已经向欧洲提交了计划,显示出伊朗在一定程度上寻求缓解局势。
投票结果也展示了外交博弈中的戏剧性局面。作为提案国的韩国,原本应该是决议的主角,却在关键时刻投下了弃权票。这个举动体现了中小国家在超级大国压力下的“夹缝外交”处境,最终被迫投弃权票以求自保,无法表达真实意愿。
与此同时,中国和俄罗斯也支持延长协议六个月,企图为谈判争取时间,但这一建设性提议在强大的反对票面前毫无效果。中国大使傅聪直言,伊核问题的当前局面根源在于美国单方面退出协议,并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。他认为,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核不扩散问题,而是地缘政治的权力较量。
随着9月27日制裁的自动恢复,所有涉事方陷入了更为危险的战略死胡同。外交谈判几乎完全停滞,而由于误判引发冲突的风险也大幅上升。
对于伊朗来说,制裁的恢复意味着更大的压力。经济和民生将受到严重冲击,人员流动以及获得外部资金与技术的渠道都将变得更加困难。面对来自美国、以色列和欧洲的多方压力,伊朗的回应将愈加强硬,继续推进其和平核计划,并保留对非法行为作出回应的权利。
尽管美欧似乎达成了目的,但这一“胜利”的代价是巨大的。它们点燃了中东新的火药桶,并加剧了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的分裂。未来,解决这一问题将面临更高的代价和不可预见的风险。
总的来说,这场危机的结局几乎注定是“集体失败”。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宣称真正的胜利,而当谈判桌被推翻时,战争和冲突似乎成了唯一的替代选项。这一局面虽然是各方在理性算计中一步步促成的,但它也预示着伊核协议的崩塌,不仅仅是由于伊朗的“违约”或西方的“正义”,而是由于“快速恢复机制”的被武器化,各方在利益考量下导致了外交框架的崩塌。
这场危机提醒我们,当法律机制被用作政治施压工具,而大国的博弈凌驾于问题本身之上时,即便再精巧的外交设计也可能走向失败。而中东地区的和平前景,也因此变得愈加不确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
